最近真是不好意思,现实中的双子城不但有自己的职业,而且还刚刚做了父亲,所以最近有些忙,在更新上不是很及时,还请大家原谅啊,不过他不会放弃的一直在努力,还请大家继续支持《穿越之我是光绪》这部书。
李鸿章不是傻子,他当然明白恭亲王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李鸿章最喜欢用的以夷制夷。于是明白了恭亲王的暗示以后李鸿章就马不停蹄地去和赫德之流联络感情去了。
恭亲王看着李鸿章离开的背景,他摇了摇头说道:“皇上啊,皇上为什么你要支持李鸿章这套‘以夷制夷’,难道这真的能信吗?”在他看来这套在宋朝就已经被证明是会失败的方法是注定行不通的。
“以夷制夷”这种方法其实不是李鸿章发明了,“以夷制夷”一词的发明者为宋代王安石,另有一说是源自于范晔《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而将“以夷制夷”用于实战,导致王朝覆灭的首个案例是由北宋创造的。
宣和四年(1122年)五月,北宋彻底平息方腊起义之后,集结十几万大军攻辽。此时辽国已经被金国打得奄奄一息,北宋当局以为捡便宜的机会来了,于是背弃当年签订的和平条约,趁机收拾辽国这只“病大虫”。不料,云集北宋精锐之师的伐辽部队,在耶律大石率领的两三万残兵败将面前,两次大战均以惨败告终。原本打算以金制辽,结局却是金国隔岸观火,欣喜地发现所谓“大宋”,根本不堪一击。于是灭辽之后,金国很快击溃了北宋,制造出了“靖康耻”。
或许是“基因”的原故,到了南宋后期,相似的情况又出现了。曾经强大的金国,在更为强大的蒙古面前一败涂地。偏安东南百余年的赵氏小朝廷,又看到了光复中原的希望,于是又和蒙古商议一起伐金。然而灭金之后,蒙古觉得南宋过于弱小,根本无须兑现承诺,所以没有把河南之地分给南宋,只给了陈蔡东南一点地盘。南宋大概以为蒙古打金国已经损耗不小,自己有乘虚而入的机会,于是看到蒙军主力北返,便突袭汴、洛二城。结果不仅没有成功,反而比当年童贯伐辽损失更惨,十几万兵民毙命,还给了蒙古发动战争的借口,南宋由此走上了灭亡之路。
而我们李鸿章使用“以夷制夷”的方法,也没赚到什么便宜,在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又一次祭出“以夷制夷”,试图依靠美国人向法国求和,却不想美国人是在列强当中最想中法两国打了越厉害越好,以便从中赚取最大利益的国家之一。1885年3月,老将冯子材率部取得了镇南关、凉山大捷,导致法国内阁倒台。正待乘胜追击,清廷却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一说李鸿章被一个德国商人骗了,也有说被美国人骗了),总之最后李鸿章代表朝廷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天津条约》,将西南边疆门户拱手送给战败方,上演了外交史上一幕滑稽戏。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也没有因为列强的影响力而避免···,虽说这一次李鸿章真的很卖力,特别是在马关与伊藤博文的谈判桌上,李鸿章甚至在脸部中枪(差一点连命都挂了的情况,坚持与日本人谈判,最后也终于撑到了“三国干涉还辽”,不过没想到这一次可恶的日本人利用他们在情报上优势破译了李鸿章与朝廷之间的情报,知道了李鸿章的底牌(其实马关条约中所提出的两亿五千万两的白银,其实是我们的户部尚书翁同龢告诉给李鸿章他的最后底线。要说翁同龢也是非常奇怪,在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要户部拨点银子给他办海军,翁同龢总是推脱没有,不过这一次却非常‘慷慨’,提出对日本人的最高赔偿底线是两亿两白银。而这个消息在被日本人监听到以后,他们怎么可能还同意李鸿章还价,甚至在谈判最后李鸿章拉着自己非常欣赏的后生——伊藤博文的手,倚老卖老提出能否看在李鸿章一把老骨头的份上帮他报销点差路费,但是这个借口被早已经知道清政府底牌的伊藤博文拒绝了,李鸿章又指了指自己脸上的那个还留着血的伤口,想让伊藤博文看在这个伤是李鸿章在日本造成的份上,让他在赔偿额上优惠点算作他的医药费(那伤是一个日本人在刺杀李鸿章时造成的,被日本人点名出面谈判的清国的“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在与日本代表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前夕遇刺的故事,这在当时可是一桩轰动一时的国际大事件。这也成了三国干涉还辽的借口可惜贫弱的清国没有好好的利用这一事件。当时,如果李鸿章就势回国,再怂恿列强进行干涉,也许《马关条约》的内容就不会是后来那个样子。可是被列强与日本欺负得没脾气的清政府压根儿没有想过可以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只是担心如果不及早结束谈判),但是早已经知道李鸿章底牌的伊藤博文还是选择了说“NO”,也许是出于对李鸿章的同情伊藤博文只说了一句话:“如果我要是处在先生你的位置上,我未必会做的比你好。”算是对李鸿章的安慰吧。所以说李鸿章的“以夷制夷”,最后搞得列强在中国遍地开花,都心满意足地拿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
不过晚清“以夷制夷”的失败的原因和宋朝的相识点就是当时自己国家积弱,如果一个国家自己的国民不争气导致自己的国家不强大,那么再好的政策对于这个国家的左右来说都是等于零。而有了后世无数人总结经验的光绪明白这个道理。
而我们的光绪知道一个国家如果自己强大了,那么在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就一定能真正的强大起来,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那样,当然还有一战和二战时期的美国。
而李鸿章在得到恭亲王的暗示以后,就更加卖力地游走与各国在中国的代理人之间,希望能借他们的力量向法国人施压,所说现在效果还不太好,但是毕竟非常努力。
作为对李鸿章的努力的肯定,光绪还破格提拔了李鸿章手下的几位将领,将他们编入新军:左宝贵、聂士成和徐邦道。左宝贵和聂士成这两位在甲午战争期间表现不错,其实徐邦道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也不错,。历史上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徐邦道率军几次截击并战胜占有优势兵力的日军,但因为敌众我寡只能退守旅顺,在旅顺他几乎消灭了数倍于他日军,日军在旅顺城下血流成河,要不然在城破以后日军也不会疯狂报复,造成令人发指的旅顺大屠杀。正是由于他率军顽强抵抗,才使日军紧逼北京的意图没有实现,保留了中华一口元气。
不过在后来的历史书中却对这位将领的丰功伟绩并没有提及,原因无他就是在旅顺之战中日本人不足一万,据说有几万人,单旅顺就有一万两千人的部队。但是还是没用赢,而且还败了,所以大家普遍认为当时的中国军队实在是太差了,对于这位战绩还算不错的徐邦道当然也就没有提及了。
不过要是大家要是知道旅顺城里真正能打仗的部队只有两千人,而徐邦道就是靠着两千人和近万人的日军在拼的时候,那就不会认为徐邦道比聂士成和左宝贵差了。